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

复盘“驻村”:那些人那些事

2021-10-25 09:04
来源:半月谈网

半月谈记者:魏飚王皓

在脱贫攻坚期间,奋战在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脱贫攻坚告捷,乡村振兴接力,“驻村”仍将是阶段性工作的有力抓手。半月谈记者多年蹲点调研驻村工作发现,对驻村工作来说,既有现实困境,又潜藏形式主义弊病,真正做好驻村工作绝非易事。

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, 中央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。在这种背景下,亟须对“驻村”这一工作形式进行复盘,在新阶段重新定义“驻”的逻辑,明确并完善相应的配套体制、激励机制,让广大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。

驻村干部与农民一起查看作物长势 张楠 摄

1

那些“尬事”

数年间,不少驻村干部从“初来乍到”到“驻村能手”,用沾满泥土的脚印,为脱贫攻坚作出生动注脚。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心怀“过客心理”,虽占比不多却发人深省。

场景一:这到底是谁的床?

在某驻村队办公室,放置了两张单人床,A床铺盖齐全,B床只有床垫没有床单,且两床用品都比较新,没有太多居住痕迹。当记者分别询问两位驻村干部所住床位时,两人竟指向了同一张床,发现不对劲后连忙改口称“我们有时换着床睡”,场面十分尴尬。这是记者夜间突访距离县城10分钟车程的一个村子时遇到的场景。

场景二:常住的卧室却找不到灯的开关。

某通信企业员工牛杰(化名)是一山区脱贫村的驻村干部。采访中记者提出了解牛杰的居住环境时,他说由于村里条件有限,他们住在离村约2公里的乡政府。

为了进一步确认,记者和县里扶贫干部前往乡政府,并提议让牛杰带领查看居住地。“带看”过程并不顺畅。在一位扶贫干部的“引路”下,牛杰进入一间卧室,然而连灯的开关在哪里都找不到,他称自己几个月前住过这里,现在不熟悉了。他又称最近住在乡里的农家宾馆,随后记者发现该宾馆并未营业,先前看过的卧室也被证实是乡政府干部的休息室。

经过一番“闹剧”,该扶贫干部最终向记者“摊牌”:他接班后,村子已经脱贫了,个人存在思想松动,没能安心驻村开展帮扶工作。

场景三:躲在电脑屏幕后“忙补课”的第一书记。

在一次跟随督查组暗访调研中,记者来到中部一脱贫摘帽村,当时只有第一书记王志刚(化名)在村里。他是当地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。当暗访组询问村里的脱贫情况时,基本上都是由乡里的工作人员介绍,而王志刚坐在角落不言语,只是躲在电脑屏幕后面翻阅资料。大约半小时后,担任队长的刘国强(化名)来到驻村工作队办公室。一进门,王志刚向暗访组介绍“这是我们局里的人事股股长,经常来村里下乡”,暗访组询问“是常来下乡?不是常驻村吗?”后,刘国强回答“是经常下乡,以这儿为主”,王志刚又马上改口“是常驻,不过局里人手紧张,中间也会回去开会什么的”。

当地在给督察组的反馈材料中写道:王志刚同志在接受暗访时,由于思想紧张,不能很全面地对村情及个别情况、数据做到“一口清”。乡党委立即对王志刚进行了专题培训和教育,提出了工作要求,包括进一步走村入户开展驻村帮扶工作、严格执行“五天四夜”工作制等。

2

改变现实困境

——“两头跑”“两头忙”,驻村效果打折扣。

一位曾在某国家级贫困县担任驻村队员的基层干部告诉记者,对于规定的“全脱产”驻村他们都很清楚,但是一些基层单位的确人手不够。他是该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,由于县里宣传活动多、任务重、人员有限,自己不得不“两头跑”。

和国家级省级市级驻村队相比,自己离原单位更近,往返村里相对方便,客观上为“兼职”提供了条件。但是“两头跑”“两头忙”的状态也很容易导致沉不下心来,影响驻村帮扶效果。

受访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,村民们白天干活,村里没有人,村里经常会选择晚上开会,如果驻村干部不住村里,就参加不了村里的会议。记者调研发现,过去几年,脱贫产业发展好的农村,都是驻村干部常年蹲在村里,和村民琢磨脱贫致富产业,才取得好的效果。

——避免打卡填表“栽盆景”。

打卡出勤成为很多地方考核驻村干部的重要手段。不过,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偶然发现,某驻村工作队的签到表上,4位驻村干部竟然出现3种签到“格式”。当时是某月7日傍晚,其中两名队员当天没有签到,另一名队员4日到7日连续4天未签到,而队长居然直接在8号“提前签到”。该驻村队长马上解释说“刚才谈事谈得比较晚,顺手把第二天的签了”,随后坦言“最近上级检查比较多,不敢随便请假,但第二天有点事,担心赶不过来”。

“既不能两头跑来跑去,也不能仅仅住在村里。”受访的某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从脱贫攻坚实践看,天天待在村里却不做实事,并不能真扶贫,人到心更要到,要了解当地情况,和村干部一起想办法。这位负责人表示,在考察干部驻村成效方面,一定要看实际效果,避免出现打卡填表“栽盆景”的形式主义问题。

——“年轻干部不愿来,年龄大的多次进驻”。

58岁的郭峰(化名)所在的单位,过去20多年间坚持在黄土高原一山区县定点扶贫,而郭峰已经5次来到当地帮扶,驻村经历也有3次。他坦言,这场扶贫“马拉松”使当地面貌焕然一新,但也确实存在“年轻干部不愿来,年龄大的多次进驻”问题。一位县水利部门负责人也表示,考虑到单位人手紧张,每次只能派出年龄偏大的职工。

3

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带头人”

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》,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。多地乡村振兴局有关人员表示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更需要驻村干部在了解村情基础上,盘活现有资源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带头人”。

针对部分地方县级单位派出压力大的问题,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优化派驻比例。中部某省乡村振兴局驻村帮扶处处长介绍说,在以往的驻村帮扶工作中,县级单位相对任务重、压力大,基于这个原因,今年该省调整了派驻干部的比例。“省市两级派驻比例由过去的30%增加到50%,相应地,县级派驻比例从70%减少到50%。”优化派驻干部比例后,一方面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干部“两头跑”“兼职”情况,另一方面也能给被帮扶乡村带来更宽广的视野、更先进的理念和更丰富的资源。

无人机拍摄的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曹家沟村的扫帚草。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,火红的扫帚草成为村民就业增收的“致富草” 詹彦 摄

不唯“住”,应唯“助”。各地在制定驻村干部考核办法时,要与时俱进,在保证基本纪律和考勤的前提下,适时创新方式,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干部的工作实效和业绩上。例如,有的北方省份专门出台了冬季严寒天气下的关怀措施,在一些取暖条件有限的村子,驻村干部可以临时搭伙,就近安排住在镇上。还有的地方采用定期电话抽查方式,随机对驻村干部进行快问快答,并打分评比,省时省力且能起到监督作用。
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,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是长期战略,驻村干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,要更加明确并完善相应的配套体制、激励机制,让他们干得有尊严、职业有期盼、生活能稳定。

此外,对于那些不能够胜任岗位,只是为了“镀金”走过场,身到心未到的驻村干部,理应从严问责,实行干部召回等制度。同时,在乡村振兴阶段,随着产业兴旺、村民致富,也要建立机制做好警示教育,防止个别驻村干部成为“蛀”村干部。

责任编辑:孔德明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