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

打开博物馆教育双向通道

2024-06-19 09:50
来源:半月谈网

作者:赵婧舒

“博物馆热”已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现象。2024年“五一”假期,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054万人次,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。即使是平日,故宫博物院、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也是一票难求、放票即空,在社交平台上,一些专业性的中小型博物馆也成为流量高地。

公众青睐博物馆,正是因为这里能让人学知识、长见识。博物馆让不同背景的公众共享藏品和知识,提供了独一无二、基于文物的教育。博物馆,既是人类记忆的容器、人类文明的窗口,也是社会教育、终身学习的课堂。

作为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,博物馆教育正从简单的说明教育,向发现式教育、互动式教育转变。不过相对于公众的巨大热情,当前博物馆教育仍存在短板。例如,一些中小城市、农村地区的博物馆虽然离群众更近,但是门庭冷落;一些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,博物馆教育人员有限、资源开发不足,博物馆对中小学的教育供给尚未实现常态化。

如何把博物馆建成大学校?需要打破博物馆与学校一对一合作的传统模式,联合教育、科研、媒体、文化公司等其他社会机构,打开博物馆教育“请进来+走出去”的双向通道。

拥抱新兴媒介技术,把更好的传播手段、教育形式“请进来”。

博物馆积淀历史文化,但不是“陈旧”“古板”的代名词。当前,不少博物馆正探索数字赋能博物馆教育,以数字化手段高效聚合分散的文博资源,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。例如,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和国家博物馆合作,引入具备专业技术的第三方,将原有的综合实践课程升级为“博悟博学”线上数字课程;又如敦煌研究院实施数字敦煌工程,实现了敦煌的壁画、彩塑等文物以数字形式长久保存,还面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产品。

馆校携手助力科创教育 方喆 摄

促进文博资源的数字化转型,要找到适宜的落地场景,以市场化手段捕捉受众。如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与游戏公司任天堂合作,将重点藏品的数字资源上传到畅销全球的“动物森友会”游戏中,受到世界各地玩家的欢迎。

数字化手段丰富了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和传播方式,使文博资源破壁、跨界、出圈。当前,数字博物馆、虚拟博物馆、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层出不穷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此过程中,既要重技术的“壳”,更要重文化的“芯”,不宜简单将展览搬至线上,更不宜随波逐流,将文物藏品变成快餐式的消费品。在“请进来”的过程中,必须确保科技手段服务于文物本身的价值展示。

打破要素限制边界,用流动的服务让文博资源“走出去”。

如今,全国博物馆数量达到6000多家,但受制于基层文保力量薄弱、部分博物馆服务水平不高等原因,一些偏远地区群众仍难触及文博资源。同时,我国文物资源分布不均衡,各博物馆藏品多寡悬殊,一些大型博物馆的文物藏于“深闺”,而许多市县级博物馆却难为无米之炊,陷入“展览少,更新少,观众更少”的困境。

需要让分布不均的文博资源流动起来。2023年,安徽省皖南地区5家市级博物馆联合策划“诗心归处——李白在皖南主题文化展”,联创联办、互通有无,这一策展思路解决了“有馆无物、有物无馆”的矛盾,受到业内欢迎。

让文博资源流动起来,既可以通过馆际交流,也可以将展览输送到学校、企业、社区等学习需求较为集中的场所。如四川、内蒙古等地博物院将文物展览以数字化、复制展品等形式送到基层,就近向广大群众提供博物馆文化服务,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有益探索。(作者单位: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)

编辑:孙文豪

责任编辑:王静

热门推荐